世界帕金森病日|山一大一附院功能神经外科:精准植入电极,帮患者重启人生
今年4月11日是第28个“世界帕金森病日”。伴随人均寿命的延长和人们健康需求的提高,帕金森病的外科治疗受到越来越多患者的认可。
致力于帮助帕金森病患者摆脱病痛折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以下简称“山一大一附院”)功能神经外科帕金森病治疗团队在专业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神经外科机器人为越来越多的患者精准植入电极,重启人生。
脑内埋电极
夺回“身体控制权”
山一大一附院功能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孙希炎介绍,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震颤、肌强直、动作迟缓、姿势平衡障碍的运动症状和睡眠障碍、嗅觉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认知和精神障碍等非运动症状。
随着疾病的进展,帕金森病的运动和非运动症状会逐渐加重,一方面会损害患者本身的日常活动,另一方面,也会带来巨大的社会和医疗负担。
“帕金森病一经明确诊断,即需接受长期治疗。早期一般使用药物来控制,但随着疾病的进展,药物的局限性和副作用就会暴露出来。”孙希炎说,药物治疗约有三到五年的“蜜月期”,这期间,患者的症状控制、运动水平等可以得到改善,但“蜜月期”后,很多患者会面临“开关”现象、剂末现象、异动症状等。
此时,想要继续控制帕金森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对调整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外科手术干预就成为更好的选择。
孙希炎介绍,帕金森病的手术方法主要有神经核毁损术和脑深部电刺激手术(简称为“DBS”)。其中,DBS因相对无创、安全和可调控性而成为目前的主要手术选择。
“简单来说,就是要在大脑中植入一枚电极,来控制异常放电。”孙希炎说,DBS手术的原理是通过植入大脑中的电极发放高频电刺激到控制运动的相关神经核团,电刺激信号会干扰异常神经电活动,将运动控制环路或紊乱的神经递质恢复到相对正常的功能状态,从而达到缓解帕金森病患者的震颤、僵硬、迟缓等运动障碍症状。
从1987开始用于运动障碍性疾病的治疗,DBS在临床已经使用超过30年,造福了很多帕金森病患。而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医疗设备的更新,DBS也逐渐实现了多触点电极、定向刺激、电池寿命更长、刺激参数调节范围更广、互联网程控模式等技术的创新和突破。
机器人辅助
一站式手术更精准
走在DBS技术前沿,山一大一附院自2018年9月实施山东省首台神经外科ROSA手术机器人辅助的DBS手术,至今已经累计完成机器人辅助的DBS手术近200例。
“ROSA机器人辅助下的DBS手术取代了传统框架手术,更加精准立体,更适合DBS这种毫米级的精准手术。”山一大一附院功能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李翠玲介绍,传统DBS手术使用头架辅助定位植入电极,拥有了ROSA手术机器人,DBS手术实施起来便可如虎添翼。ROSA手术机器人是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的代表,具有强大的影像处理软件、精密的机械控制系统和360度无死角运动机械臂。通过ROSA机器人辅助系统采用现代影像学定位和立体定向原理,可以对患者颅脑结构进行细致扫描,经过强大的图像处理软件重建三维立体的脑部结构图,可以准确定位靶点位置,实现更高精准度的手术操作;具备360°自由度和自动传感装置的机械臂,可以避免手术盲区或手术死角。
同时,医院机器人辅助一体化手术室的建设,不仅通过术中CT实现实时CT扫描,检查颅内情况并通过影像数据的融合评估电极位置是否合适,也最大限度地优化了手术流程,既缩短了手术时间,又保护了患者隐私,让患者收获了一站式的手术体验。
手术精度的提高,手术体验的改善,让越来越多的患者获益。可喜的是,DBS手术已经被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也就意味着,有更多帕金森患者能够获得科学、精准的治疗。
不过,孙希炎提醒,DBS手术虽然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运动症状,但并不能根治帕金森病。术后患者仍需要优化程控,适时调整刺激参数,同时接受多学科联合的全程管理。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